9月3日,一场聚焦农业生物育种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讨会在佛山举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基因中心”)、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佛山分院与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技术专家齐聚一堂,为地方猪产业发展出谋划策。以此为契机,基因中心与佛山三水乐家庄养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家庄”)正式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地方猪育种科技合作基地。技术与人才双双下沉,“小项目”孵化“大产业”盈远期策略,助推地方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基因中心与乐家庄签订合作协议
政企研协同,破解地方猪产业发展瓶颈
作为此次合作的核心载体,抗病育种基地项目紧紧围绕乐家庄自主培育的地方土猪品种展开,创新性地采用“生产企业+科研单位”的产学研协同模式。在地方猪产业发展进程中,降本增效一直是企业面临的核心难题,传统养殖模式下,地方猪生长周期长、饲料成本高、繁殖效率低等问题,制约着产业规模化、高质量发展。而此次政企研的深度合作,正是瞄准这些痛点,通过技术创新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一线的通道,让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基因中心主任魏文康则指出,中心将采用产科教融合的方式,助力地方猪资源保护和优异基因的保存利用开发,推动地方猪品种、肉质等指标提升到新水平,助推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助力在稳定产能供应的同时,让消费者“吃得好、吃得健康”。
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何建强表示,育种基地的建设将有效填补地方猪基础研究的空白,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促进地方猪育种工作的系统化开展,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专业保障。
乐家庄董事长、小尾花猪创始人邓秀芝在谈及合作时表示,此次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基因中心的合作,将重点聚焦育种领域,一方面开展保种群的提纯复壮工作,确保地方猪优良基因的稳定传承;另一方面探索与其他地方猪种的杂交体系,根据市场消费者需求,培育出口感更佳、雪花出肉率更高的优质猪种,多产出“肥点不腻、瘦了不柴”的美味土猪肉。
盈远期策略
从保种到杂交,科技赋能品种升级
广东小耳花猪,作为地方特色猪种,有着数百年的养殖历史,主要分布在茂名、湛江、肇庆等地,其肉质鲜嫩、风味独特,是广东生猪产业中极具价值的遗传资源。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特色优质农产品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广东小耳花猪迎来了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重视力度,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小耳花猪的保种和开发利用保驾护航,而育种创新则成为推动小耳花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保种是地方猪产业发展的根基,对于广东小耳花猪而言,更是如此。为防止这一珍贵猪种灭绝,广东省将小耳花猪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品种,并投入专项资金支持保种工作。乐家庄等企业凭借丰富的养殖经验和专业的技术团队,被认定为省级保种场,承担起小耳花猪种质资源保护的重任。不仅如此,政府还积极推动华南区地方猪活体基因库建设,收集保护包括小耳花猪在内的4个地方猪种,为长期育种提供稳定的资源保障,确保小耳花猪优良基因得以世代传承。
精准的杂交育种是小耳花猪品种改良的另一重要手段。为了在保持小耳花猪原有肉质风味的基础上,提升其经济价值,乐家庄经过多次试验,尝试将广东小耳花猪与巴克夏猪、杜洛克猪进行杂交。经过多年的选育,培育出的新品种在肉质风味不变的前提下,瘦肉率从原来的40%提升至56%,经济效益直接提升10%。
如今,随着佛山地方猪育种基地落地,小耳花猪的育种创新工作将进入新阶段。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基因中心、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佛山分院、佛山市农业科学院研究所与乐家庄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围绕品种改良、性能提升、品质优化等方向持续发力,推动小耳花猪育种技术不断突破,为地方猪产业注入更多创新活力。
技术人才双支撑,引领地方猪产业升级
在地方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科研院所扮演着“技术引擎”和“人才智库”的双重角色。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基因中心、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凭借在农业生物育种、种质资源保护、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专业优势,主动下沉技术与人才,与企业深度合作,成为助推地方猪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农业生物育种产业化关键技术研讨会现场。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基因中心作为专业的农业科研机构,在种质资源保存、鉴评与利用等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在服务地方产业方面,该中心已与江门、汕头、梅州等20余家单位开展合作,获得科特派项目10余项、专家工作站项目4项;近两年,为响应产业需求,中心主动对接30余家农业龙头企业,组织技术交流、培训等活动40余场次,将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生产一线。
此次与乐家庄合作建设地方猪育种基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基因中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集成基因技术,助力地方猪资源保护和优异基因开发利用。据介绍,该中心通过产科教融合的模式,不仅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持,还派遣专业人才参与到育种工作的各个环节,全程为企业提供专业指导。魏文康表示,中心的目标是通过技术赋能,让地方猪品种和肉质提升到新水平,推动产业稳定产能、提升品质,最终实现消费者、企业、产业的多方共赢。
农业生物育种产业化关键技术研讨会现场。
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也以“科技下乡”为抓手,深入基层为农业企业和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在地方猪育种项目中,研究所针对地方猪营养技术优化、发酵饲料技术升级等实际问题,组织专家团队与企业展开深入合作,帮助企业解决养殖过程中的技术痛点。该所所长何建强指出,研究所的工作重点是填补地方猪基础研究的空白,通过技术下沉,为企业提供“看得见、用得上”的技术支撑,促进地方猪育种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开展。
除了技术输出,科研院所还为地方猪产业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在与乐家庄的合作中,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基因中心派遣科研人员驻场指导,通过“手把手”教学,帮助企业技术人员掌握基因检测、育种筛选等专业技能;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则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示范等方式,提升养殖户的科学养殖水平。这种“技术+人才”的双下沉模式,不仅解决了企业当前的技术难题,还为产业培养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实现了“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
在科研力量的助力下,地方猪产业正逐步形成“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闭环。
借助科技创新和全链整合,地方猪产业正加速向现代化集群转变,广东小耳花猪品牌的崛起就是最好的证明。未来,随着科研院所技术与人才的持续下沉,政企研合作的不断深化,地方猪产业将进一步把握市场机遇,应对挑战,将品种特色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为全国的生猪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记者:杨智明
来源:南方农村报
通财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