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天配资 盘后来利好!七部门重磅,A股跳水是什么原因,AI算力泡沫破裂?
4月24日的A股市场,上演了一场冰火交织的剧情。尽管沪指勉强收红0.03%,但超过3700只个股下跌、创业板指跌近0.7%的惨淡景象,让投资者真切感受到“指数维稳”背后的暗流涌动。当天尾盘,一则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突然刷屏启天配资,却未能扭转市场情绪——这份被称作“AI+医药元年开启”的重磅政策,反而像一剂强心针打在了疲软的躯体上,暴露出更深层的矛盾。
政策暖风难抵市场寒流

下午三点收盘后,投资者们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陷入沉思。全天成交1.14万亿元的A股,看似交投活跃,实则暗藏玄机:银行股逆势扛旗,工行、农行、中行三大国有行股价齐创历史新高,电力板块也因夏季用电预期走强,但这些传统板块的坚挺,掩盖不了科技股的集体崩塌。软件开发、算力、华为昇腾等前期热门概念跌幅居前,润泽科技因业绩暴雷暴跌14%,成为压垮AI算力板块的最后一根稻草。
就在市场情绪低迷之际,傍晚五时许,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医药行业AI转型方案突然刷屏。文件明确提出支持建立医药大模型平台,深化人工智能在药物研发、生产全链条的应用。这本该是点燃行情的导火索,但现实却充满讽刺——当日医药板块虽然收涨1%,却有五只个股涨停后炸板,资金分歧可见一斑。某私募基金经理在朋友圈感叹:“现在出利好就像往沙堆里倒水,刚有点痕迹就被吸干了。”
算力泡沫破裂的导火索启天配资
市场真正的焦虑,来自大洋彼岸掀起的算力风暴。微软暂停印尼、英国等地数据中心建设的消息,经过48小时发酵,终于在24日引发连锁反应。这个涉及2吉瓦电力容量的战略收缩,不仅导致英伟达股价单日暴跌5.7%,更揭开了AI算力行业供需失衡的伤疤。据TD Cowen报告披露,微软砍掉的60%项目与OpenAI转向第三方算力供应商直接相关,而剩余40%则因“服务器集群供应过剩”被迫终止。
这种结构性矛盾在国内同样显现。润泽科技在财报中坦言,传统IDC行业正面临“需求复苏缓慢、供给过剩”的双重夹击,而新兴的AIDC领域更是陷入价格战泥潭。某券商分析师算了一笔账:当前国内算力租赁价格较去年暴跌30%-40%,但电力、芯片等刚性成本仅下降5%-10%,行业毛利率已逼近生死线。这种背景下,即便是寒武纪、海光信息等国产算力龙头的业绩爆发,也难掩整个产业链的盈利困境。
关税幽灵与资金博弈

市场情绪的低迷,还夹杂着对中美贸易战2.0的担忧。尽管外交部否认了中美关税磋商的传闻,但特朗普政府“对等关税”政策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盘后流传的一份机构纪要显示,部分外资正在重新评估中国科技股的出口风险敞口,某QFII交易员透露:“我们连夜开了三个会,讨论要不要把立讯精密仓位再降5%。”这种焦虑在港股市场体现得更为直接——恒生科技指数单日跌2.09%,京东、美团等科技巨头跌幅均超5%。
资金的躁动还体现在诡异的盘面特征上。安记食品、国芳集团等个股上演“地天板”,游资在消费板块的疯狂博弈,与机构在银行股的抱团形成鲜明对比。某营业部大户调侃道:“现在市场就像春运火车站,有人拼命挤上车(追高权重股),有人急着跳车(割肉科技股),还有黄牛在倒卖站台票(炒题材)。”这种分裂背后,是月底资金面紧张与政策预期博弈的复杂心态。
泡沫重构中的产业变局
当市场为“算力泡沫是否破裂”争论不休时,产业端已悄然开启新一轮洗牌。微软的战略转向颇具象征意义——从自建数据中心转向租赁模式,这个全球算力巨头的选择,预示着行业正从“基建竞赛”转向“精细运营”。与之呼应的是,阿里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3800亿元加码云与AI基建,试图通过规模效应消化成本压力。这种“东方激进”与“西方收缩”的对照,折射出全球科技巨头对AI商业化路径的不同判断。
在这场变局中,中国药企的集体出海成为意外亮点。即将召开的2025年AACR年会上,近百家中国药企将展示超200项新药研究成果,康方生物、信达生物等创新药企的股价已提前反应。兴业证券的报告指出,中国药企凭借“快速临床入组+成本控制”的优势,正将创新药研发周期压缩至国际水平的60%,这种效率革命或许能为AI算力困局提供另一种解题思路。

夜幕降临时,华尔街传来新的变数——英伟达CEO黄仁勋在财报电话会上强调“DeepSeek模型将刺激百倍算力需求”启天配资,这番表态与微软的收缩形成微妙对冲。市场仿佛看到两个平行世界:一边是谨慎的资本在收缩战线,另一边是狂热的创新在突破边界。或许正如某风投大佬所言:“泡沫从来不会真正破裂,它只是从一群人的噩梦,变成另一群人的美梦。”
通财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